信託專區 》》最新重要判決

  • 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人,得主張信託法第6條的撤銷權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81號判決:「按民法第244條第1、2 項債權人撤銷權行使之目的,在保全債務人之責任財產,以其全部供債權之共同擔保,俾總債權人得平等受償,是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該債權人無該條所定之撤銷權,觀諸同條第3項之規定自明。又信託法第6條第1 項之撤銷權,委託人之債權人請求法院撤銷委託人所為之信託行為,立法目的在防止委託人藉信託登記之行使以達脫免其債權人對其責任財產強制執行之弊端,因而參考民法上開法條第1、2項撤銷權規定而設,觀諸本條立法理由即明。惟信託法第6條第1項之規定係85年制定,民法第244條第3項則係於88年始增訂,尚難依民法該條項規定之增訂立法理由,推認信託法第6條第1項所定得行使撤銷權之債權人,不包括信託委託人之特定物給付請求之債權人,且自信託法本條規範目的以觀,既在防止委託人藉信託行為脫免債權人對其責任財產之強制執行,則特定物給付請求之債權人,為保全將來之強制執行,除合於民事訴訟法有關保全程序規定之方法外,於委託人已將該特定標的物以信託方式移轉於受託人,該信託移轉行為有害於委託人債權人之權利,債權人仍得聲請法院撤銷之。該移轉之標的,指得以構成委託人之責任財產言。又所指之債權人包括一般債權人,及對特定標的物有給付請求權者;責任財產,則指凡現為委託人法律上所享有,得充為將來強制執行之財產言。是以信託法本條項之解釋,無論於主觀上(信託法不以委託人於行為時明知並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為限之主觀要件)、適用範圍(信託法有撤銷權之債權人),與民法第244 條之撤銷權尚存差異,無從類推適用民法撤銷權之規定。」(審判長法官王仁貴,受命法官魏大喨)
本判決認為,一般債權人以及對特定標的物有給付請求權者,都有信託法第6條第1項「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撤銷之。」的適用與民法第244條第3項明文規定,以給付特定物為標的之債權者,不得主張該條之撤銷權有別,此見解與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866號判決:「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固不以委託人於行為時明知並受益人於受益時亦知其情事者為要件,惟仍應參考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之法理,亦即委託人之財產為其全體債權人之總擔保,撤銷權係以保障全體債權人之利益為目的,非為確保特定債權而設,倘委託人於債之關係成立後,所為之信託行為,致積極的減少財產,或消極的增加債務,而使成立在前之債權不能獲得清償,該債權人方得依信託法第6條第1項規定行使撤銷權。」不同,應予注意。至於什麼情形符合信託法第6條第1項所規定的「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前開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866號判決,認為自益信託並未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而本判決則尚未表示見解。
另最高法院
103年度台上字第1973號判決:「苟信託行為有害於委託人之債權人權利者,其信託財產嗣後雖因法院之拍賣而塗銷信託登記,惟仍應許該債權人行使撤銷權,俾使受託人返還基於信託財產之拍賣而分配取得之價金於委託人,以保全債務人(委託人)之共同擔保,尋繹上開信託法規定,並參照本院就破產法第七十八條有關破產管理人行使撤銷權所著之七十三年台上字第二六九六號判例意旨,尤為灼然。本件宋信德(委託人)以信託為由,將系爭房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於王治武(受託人),而成立系爭信託行為,嗣系爭信託行為所為之信託登記,因系爭執行事件拍定而塗銷,且系爭執行事件分配表記載王治武得分配二千八百九十六萬三千三百六十六元,乃原審所認定之事實。果爾,倘系爭信託行為有害於宋信德之債權人華南銀行之權利,依上說明,華南銀行是否不得依信託法第六條第一項之規定,聲請法院撤銷之?即非無再行研酌之餘地。」亦值得一併注意(許高山律師提供)
「向律師電話或當面諮詢時,各律師是否收取談話費,依各律師事務所的經營規範,諮詢前,請先與各律師確認。」